对话吴晓波:我们来聊聊“2020年度关键词”
2020年,吴晓波在“财经作家”之外多了一个身份——带货翻车的主播。在年中的一场直播首秀中,60万元坑位费的奶粉,他最终卖出了15罐,严格意义上说,是13罐(直播结束后又退回来2罐)。
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吴晓波本人并不忌讳这个标签,他甚至在事后写了一篇题为《吴晓波:十五罐》的文章自嘲,化用了《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很多年后,回想起无比尴尬和羞愧的今天,我会对自己说,‘我可是那个开过直播、翻过车的吴晓波’。”
在接受《中欧商业评论》采访时,我们再次聊起直播这个话题,他坦言,第一次直播“蛮鲁莽”,而亲自下场“带货”,于公于私都带不来什么实际的收益,还会平添意想不到的烦恼。
他向记者展示朋友发过来的照片,照片里,他的脸和一辆他在直播中“带”过的车被印成海报,出现在天津的一个小区里,“天啊,你没办法控制这些东西,但其实我没必要离商业那么近,对吧?”
商人、商业观察者、网红,多个身份在吴晓波身上构成一种新的困境,就像他对好友、单向空间创始人许知远说的,“对于商业世界,如果你只在那看,无法得出真正的答案;但真正进去后,又会被裹挟”。
多年好友、媒体人秦朔问他,为什么每隔几年就给自己增加一个标签,而不是慢慢做减法,往更专业化的道路走。吴晓波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分享了一个巨大的沮丧,这个沮丧与财富积累、公司上市无关。
“我前两年写过一本《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我曾经打算用另一种方式来写,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挣扎,后来放弃了,回到了《激荡三十年》的写作方式,那一刻我特别特别沮丧。”
他的梦想是“著作等身”,现在出过的书垒起来差不多到腰了,“有很多卖得非常烂,但没关系,还有下一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宅在家里,以每天两万字的速度,写完了《大败局3》,和前两部的案例形式不同,第三部以课程书的形式写,企业和人物只是作为“知识点”的佐证出现。
至于为什么这样写,理由不难猜到,从书本到知识付费内容,《大败局3》的转化链路更短,变现效率更高。
这很“吴晓波”。
关于新中产:不是一个伪概念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你最近出了一本书《这个国家的新中产》,为什么要研究“新中产”?
吴晓波:5年前,我写过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一天阅读量超过60万,这篇文章的火爆说明,一批愿意为美好生活花钱的消费者出现了,我就顺势开始了对“新中产”的研究,这本书是5年调研观察的集结。
CBR:“中产”的定义和标准讨论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结论,你如何定义“新中产”?
吴晓波:说到“新中产”,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钱”。究竟一个月赚多少钱叫“新中产”,1万元、5万元还是10万元?你会发现,仅仅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就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在不同城市,人们的收入结构不一样,在北京月薪2万元和在西安月薪2万元,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这本书里,对新中产在收入上的界定,我们使用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框架。我们定义的关键是这群人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软件部分”。他们愿意为什么买单?他们的收入支出结构跟前几辈人相比有什么区别?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1年1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