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敬伟:硬件民主
中欧商业评论 中欧商业评论 [2015年10月刊总第90期]
在康敬伟看来,互联网应该是民主化的,他要把硬蛋变成一个真正的智能硬件民主化平台。
康敬伟
科通芯城创始人及CEO。毕业于于华南理工大学,获电气工程学士学位。1992年6月到1995年7月,在松下电器任职,负责中国区域的工业电子元器件销售,同时亦是上市公司优创创始人。从1995年9月开始,担任科通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主席。
在科通芯城CEO康敬伟看来,如果没有微博,也就没有雷军的今天;而如果没有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出现,科通芯城的发展也不会这么顺利。
作为中国首家面向中小企业的IC元器件自营电商,科通芯城构建的社区已经拥有了400多万用户,其中6万人是企业采购的决策者,是核心用户群。科通芯城有关于它们的精准数据,能够对它们进行精准营销,这会产生有很高转换率的采购行为。当别人还在通过微信卖化妆品、做海淘的时候,2010年成立的科通芯城却利用微信平台,在康敬伟戏称为“最无聊的制造业”中,仅用3年就实现了销售规模从0到100亿元的突破。
“美团+京东”的企业版
人们常说制造业和互联网互相看不懂,康敬伟却从中看到了机会。在采访中,他多次提到面对未来要“赌”,显然这意味着在不那么确定的未来面前,上路需要勇气。“挑战自己,要去做没有人干的事”,康敬伟说。
当然,之所以决定做一个IC元器件的供销平台,也来自康敬伟对中国市场的理解——中国电子制造业包含了300万家企业,10万亿规模的采购,其中2万亿元用来购买电子元件。他想到,为什么中国每个城市都有类似华强北、中关村这样的电子配套市场?这必然是有产业链的需求。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下游是很分散的,美国则相反,没那么多中小型企业,所以一个类似科通芯城模式的公司在美国会失败,在中国则可能成功。
从0到100亿元的销售规模,几乎没遇到什么竞争压力。在康敬伟看来,“不是我们很聪明,是没有真正的竞争对手”。这些年来,互联网公司的目光都聚焦在C端,试图通过烧钱来厮杀和占领市场,“所有聪明人都去做C端的生意了”。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化的时候,只是把线下的产品搬到线上去销售,做一个网页或者APP,然后卖东西,这对于科通芯城来说,构成不了任何威胁。康敬伟说:“我们想把真正的互联网思想引入到制造行业,去提高整个链条的效率。”
传统企业的注意力是迎合市场,即使做出类似“在线”项目的东西,也忽略了互联网的实质。科通芯城的商业模式本身没有秘密,就是一个做IC元器件的电商,但它的目标又不只于此,IC元器件之于科通芯城,如同书之于亚马逊,或者是3C产品之于京东,是第一个入口级的产品,一个品类。科通芯城通过它掌握了企业采购的决策人群,“可以卖云服务,还有比如ERP之类的软件,也开始在卖公益类金融,以后可能卖保险、卖其他企业服务”。目前,科通芯城有10%的收益来自这类服务。康敬伟
说:“科通芯城最终的商业模式,用一句话讲,就是‘京东+美团’的企业版,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团购平台。”
对康敬伟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将会从云端、SIM端、IT行业过来,它们也可以做企业服务,也许会从金融入手。现实中,他一开始最担心的是BAT,尤其是阿里巴巴。如果阿里巴巴决定不计成本地投入去做同样的事情,“作为小公司是玩不过它的”。所以,在创立科通芯城之前,康敬伟特意拜会了马云,他需要确认,阿里巴巴不会干这个事,他才敢大规模去干。
社群驱动的商业模式
真正让科通芯城飞速发展的力量来自社群。在康敬伟看来,B2B虽然是公司对公司,但真正发生交流的双方,依然是人。公司之间的交易者才应该是科通芯城需要掌握的核心资源,而交易又是周期性重复的,所以要聚拢这些有交易决策权的人,让他们交流起来,就必须要构建社区。
早在2007年,康敬伟就发现很多公司把广告费用投在脸书上,去做基于社交的营销,这让他感觉新奇,也很受启发。于是,当微信出现的时候,科通芯城成为第一家找微信合作、开发企业应用的公司。2011年,康敬伟找到张小龙,面对这个以“连接人和人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的决策人,康敬伟说:“微信不但要连接人和人,以后还要连接人和物,以及物和物。跟我们合作,先打造一个制造业的入口,先进入制造业,将来才有可能进到物里面去。”双方很快决定合作开发,费用均摊。用康敬伟的话说:“顺势而为,时机很重要,现在的企业再去找微信合作,成本会很高了。”
传统公司更看重大客户,大多数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销售上。但康敬伟觉得,沉下心去做看似不赚钱的社区非常必要。“线下建立好的大客户关系,把它先搬到线上,再用互联网去大规模获取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再用O+O的方法去服务海量的中小企业,这是我们的平台逻辑。”
而所谓的O+0,即020模式的未来版本,相对于O2O来说,O+O更强调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转化和相互影响。
对于商业逻辑,康敬伟也坦言,一开始就想清楚是不可能的,开始要有规模,商业模式永远在不断微调,以周为单位演进,一年后回首,会发现变化很多。
网络上的“一带一路”
当谷歌宣布收购Nest Labs时,康敬伟意识到这是一个新时代的起点,并确信未来是智能硬件的时代,是IOT(物联网)的世界。智能硬件是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三合一的整体。于是,康敬伟决定创立“硬蛋”——一个智能硬件创新创业的平台,着力打造以“供应链”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圈。
康敬伟判断,这其中的逻辑是:硬件绕不开供应链,而供应链是新创企业的一个痛点。科通芯城积累的优势,可以帮助新创企业解决它们的痛点。同时,通过硬蛋的模式,科通芯城的触角可以延伸到C端,那些遭遇供应链痛点的新企业创始人和智能硬件粉丝。那么,能不能学习小米的做法,帮这些人去成立一个社群?
截至2014年,硬蛋已经聚集了7000多个硬件创新项目,3000多个供应链厂商,350万注册硬件粉丝群体,并通过与百度、京东、微信、360、intel等战略合作,形成了以供应链为核心的开放生态系统。硬蛋计划今年在全球找到10000家做智能硬件的新创公司,一方面,把它们与中国制造业庞大的资源对接;另一方面,为它们创建一个1000万人规模的粉丝群,在智能硬件行业打造一个全球最大的B2B2C服务平台。
在创立硬蛋之前,康敬伟就很看好小米和乐视,也决心做一个类似的跨界生态系统。不同的是,小米、乐视这样的公司有自己的系统,类似iOS是相对封闭的,而硬蛋是开放的,是像安卓这样的“开放系统”。从硬蛋诞生的第一天起,康敬伟就认定它应该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司,要连接全世界的智能硬件创新者和中国制造行业。所以,至今已在美国硅谷、以色列、意大利等地做了布局。他甚至将此比喻为“网络上的‘一带一路’”,输出是整个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产能。至于盈利模式,“就是当年淘宝的策略:全免费,没做到全世界最大之前绝对不收费,即便做到全世界最大,可能也只对某一些大的企业收费”。
在康敬伟看来,互联网应该是民主化的,他的一大目标就是要把硬蛋变成一个真正的智能硬件民主化平台。这一点,先不谈欧美,因为机会被大财阀垄断,日本韩国的青年人创业机会渺茫,康敬伟反而觉得中国最有希望,因为物联网是世界的未来,物联网一定离不开制造,而制造,中国最强。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核心都是帮助整个制造业从中低端往高端转移,以设计为导向转移。市场是全球的,创新和创业都是全球性的,但硬蛋这个平台是我们自己的。”康敬伟说。
一边转型,一边跨界
“利用B端的链条,打通到C层”,这是康敬伟的布局。他希望为每一个产品都建立粉丝社群,让粉丝试用产品。通过社群,可以把关键信息分享给关联方,同时粉丝也是虚拟的销售员和设计师。对于科通芯城企业用户中的关键决策人社群,康敬伟在后台对他们进行精准分割;对于硬蛋的粉丝社区,同样需要精耕细作,“当硬蛋上将近有1万个产品的时候,如果都扔给你,你会被烦死。人还是有标签的,谁喜欢什么,我的后台是算得出来的”。
康敬伟认为,社群运营的核心是CRM,是关系管理。网上有工具,线下有服务,这是管理社群关系的着力点。运营社群本质上就是运营某一类具有标签意义的人,要靠大数据。然而,他觉得真正懂得运营社区的人并不多。“资金不再是一个门槛了,最缺的是人,因为人是整个互联网企业的核心。 ”
过去的20年,科通的客户包括世界500强公司,国内的客户也有许多是华为这样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通芯城已经是一家成功的企业了。但依然需要转型。而企业转型最大的问题就是思维习性,人的想法是很难转变的。
康敬伟说,回到两三年前,“我们内部对科通芯城的模式争议是很大的,很多高管转变不过来,对他们洗脑的过程,就是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他当时说,“不换脑袋就换人。一般的企业下不了这个狠手,但我认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和苏宁当时一样,双手互搏。”
比如说“硬蛋”这个名字,现在看起来很有趣,但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着公司高管在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否定。当时企业内部出了一个规定, 取这个名字的时候,高管没有提出备选名字的权力,只有否决权。“老板们不说话,给年轻人琢磨东西的空间。”于是,“硬蛋”这个名字从团队形形色色的议案中脱颖而出了。“现在看来,这个名字起得挺好的。名字其实对互联网(企业)很重要。”
康敬伟反反复复强调跨界,他觉得跨界带来了网络规模效应,带来了企业关键人的数据,同时,越复杂的、链条越长的商业模式,对跨界资源整合能力的要求就越多,也越考验一个公司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他眼里的“护城河”。“我自己做过传统行业,又做过互联网行业,失败过、也成功过,因此,以我对互联网的理解、对实体经济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市场、美国市场的理解,可能更容易去把跨界的点打通。”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5年10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
感谢您对《中欧商业评论》的支持,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想对文章发表看法,都可以通过微信与编辑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