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line”最难颠覆
过去的几个月内,国内租车市场风云变幻:滴滴、快的握手言欢,结束烧钱大战;易到用车准备开展汽车租赁业务;Uber与百度强强联手;几家P2P租车公司相继获得高额融资;神州租车、AA租车的价格战打得热火朝天……
去年11月18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的一嗨租车也是动作频频,在2月先是将面向企业用户的专车产品推向个人市场,接着上线了旗下P2P租车平台“一嗨车享”,3月又在业内率先推出自驾单程时租服务。在执行副总裁和首席战略官蔡礼洪看来,一嗨租车的重资产模式仍是核心,为一嗨今年试水的个人专车服务和P2P服务奠定了门槛。“在这一行,有钱任性只是一时的,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甜。”
Offline是核心,更是门槛
“也许一觉醒来,竞争对手的钱烧完了,资金断裂了,或者它们的投资人意识到只有O2O的第一个O还远远不够的时候,我们的大机会就到了。”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汽车租赁属于重资产行业,在平台型租车模式大行其道的今天,一嗨是否也正在经历转型或改造?
蔡礼洪:一嗨租车的商业模式,应该说是典型的O2O租车模式。从线上的预订、车辆调度,到线下的采购车辆、开设门店,与传统租车业落后的人工作业模式不同,一嗨租车更多依托互联网技术、后台技术实现全程电子商务化运营管理。过去一年,国内的移动互联网风潮也让我们思考商机在哪里——面向个人的专车服务“一嗨接送”和P2P服务“一嗨车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尝试。
事实上,过去滴滴和快的通过补贴搅动整个打车、专车市场,我们也是受益者。在此之前,消费者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通过手机就可以叫到出租车。滴滴和快的培养了用户手机叫车的习惯,那么相应,用户还会发现通过手机可以租到自驾游的车辆。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手机预订量增长迅猛,现在手机预订租车的比例已经超过50%。
CBR:作为全覆盖O2O两个O的企业,你们的模式要比平台企业复杂得多,爆发的机会何时会到来?
蔡礼洪:我们所做的事的确要累得多。平台企业可以说自己只是提供信息服务,只负责中间“撮合”,因此并不需要太多运营。而对我们来说,一方面O2O的第一个O(online)要整天动脑筋,实时跟进,抓住客户。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花费了很多精力在第二个O(offline),确保运营,确保车辆的安全,确保司机是招聘培训到位,确保投诉最少……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挑战。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挑战,我们形成了门槛,不是任何人都能进来;即便能够进来,也不一定有这个能力、耐心和动机去做。
动机恰恰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商业逻辑。一嗨尝试新业务的动机为什么和别人不同?可能许多企业要靠数据去吸引VC的投资,而我们不需要。我们已经上市了,跨过了这个阶段。正因如此,我们今天做的事情都必须是理性的,必须是对效率、客户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有贡献的。无论是专车业务还是P2P租车业务,对我们的业务贡献还比较轻,相对于主力车队来说仍微不足道。同时,我们也在观察竞争对手的做法。
在未来,也许一觉醒来,竞争对手的钱烧完了,资金断裂了,或者它们的投资人意识到只有O2O的第一个O还远远不够的时候,我们的大机会就到了。那时候,我们会用合理的价格大规模推广这项业务。
CBR:在租车领域,资产使用率的最大化是关键。在规模扩张和提升资产使用率方面,一嗨租车是如何平衡的?
蔡礼洪:租车行业无论是国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逃不过这样的挑战,也就是如何保证公司的资产利用率是优化的。一方面规模要扩大,另一方面作为一个重资产行业,如果车辆买回来却租不出去,折旧的成本每天都在发生。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更看重用出租率来引导我们车辆增加的速度,这更符合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未来新型的P2P业务也是对我们现行模式和车辆的补充。
第二个“O”难颠覆
“虽然人们都说移动互联网颠覆了整个行业,但它们只颠覆了第一个O。”
CBR:当下商务专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玩法”,你们的专车服务如何实现差异化?
蔡礼洪:国内的专车行业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我们所代表的全覆盖O2O租车业,就是自己购置车辆、雇佣司机,这是合法合规的做法。另外一种就像Uber、易到用车一样,只负责搭建平台,让社会车辆来做,但就有一个政策导向的问题。
虽然相关部门不想扼杀用户通过移动互联网去获取服务的方式,但是,红线在哪里呢?对于监管部门来说,O2O的第一个O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在线预订、电话预订甚至传统的传真机也好,这部分你可以随意颠覆;但第二个O是有红线的,红线就在于,平台上运营的车辆绝对不允许是私家车,这点交通部长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已经作出了清晰的表态。许多平台企业称自己提供的只是信息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撇清责任。这样的后果就是,责任最后还是会落在监管部门头上。同时,汽车租赁公司与平台型公司的成本结构不同,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从而造成了不公平竞争。
虽然媒体炒得轰轰烈烈,虽然人们都说移动互联网颠覆了整个行业,但它们只颠覆了第一个O。是否真正颠覆了运营?是否带来了自动驾驶技术?是否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是否能真正监督司机?这些都还存疑。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5年4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