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辩证——从马克思看张瑞敏之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
在时代变化的背景下,海尔面临着从传统家电公司向物联网公司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通过张瑞敏提出的“三生”体系——生态圈、生态收入、生态品牌来实现。
生态圈——从交易平台变成生态圈,在社群里进行交互。
生态收入——不仅仅是产品收入,更要通过产品为载体产生生态收入,也就是服务的收入。
生态品牌——原来的品牌是以企业为中心,皆为零和博弈,海尔要打造共创共生、共同进化的品牌。
张瑞敏坚信他独创的“三生”体系的颠覆性。他提出,可以从黑格尔正题、反题与合题的三段式的哲学体系来观察这种颠覆性。
好比花蕾、花朵、果实,先有花蕾,然后出来花朵,花朵否定了花蕾,又出了果实,果实否定花朵。不断否定下去,但否定的目的是积极意义要产生果实。一朵花开得非常漂亮,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就不可能有果实。结出果实以后,大家非常羡慕,陷入自我陶醉,就不会有下一个花蕾。
正题是起点时的统一,但潜藏对立面,比如一个花蕾就是一开始出来的正题,内部会潜藏一个花朵。第二个就是反题,对立面的显现。最后是合题,正反题统一,否定包含肯定,也就是最后辩证出来一个果实。但是一定要再到下一个花蕾,不断地反复演进下去。
辩证法就是否定的辩证法
张瑞敏提到的辩证,黑格尔用其来指称肯定与否定交织的特性。作为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把“无”作为正题,“变动”为反题,最后形成的“存有”是合题。黑格尔之辩证法就是无、变动、存有的动力性与持续性过程。正如张瑞敏所描述的那样,此过程犹如植物之花蕾,经花开绽放,花谢而结果。当花结果时,花虽已不见,但花之特质(潜能)仍然存在,于果中潜伏,故果来日仍可发芽、结苞再开花。
就此而言,花蕾存在时,花便不能展现出来;花开凋谢,对立面出现,果至此方能形成。而果乃是蕴含着花蕾与花朵的综合体,这一综合体在时间推移中形成,形成之后又反复依序演化,迈向一种绝对的精神存有。
既然辩证是肯定与否定交织,所以黑格尔辩证法不能单纯归结为肯定/否定,而同时具备肯定性与否定性。辩证出现的原因是,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限的。事物的有限性是出于它们的应然与实然不一致,产生了内在矛盾,即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此必然发生否定。
否定的方式是将其自身“异化”(对象化、外化、物化)为一个异己的存在物,发现这个异己的存在物与自己的不同一,由此产生的矛盾成为“一切自身运动的根源”(黑格尔语),而运动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同一,以实现自身。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把辩证法的本源意义揭示为“始终如一的对非同一性的意识”。阿多诺给辩证法加上“否定”的前缀,与黑格尔辩证法内在的否定是相通的。一如马尔库塞所言:“对于马克思来说,如同对待黑格尔一样,辩证法注重于这一事实:内在的否定实际上就是‘运动和创造的原则’,辩证法就是‘否定的辩证法’。”“辩证法的形式代表一个浸透了否定的世界。”(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黑格尔和社会理论的兴起》,程志明等译,人民出版社,2007年)
所谓的“正-反-合”,就是“否定之否定”,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矛盾(即是正题与其反题)并非一种外在的对立,比如正与反、阴与阳、天与地、物质与精神等,而是就同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否定性而言的,反在正中,阴在阳中,物质与精神无法两分,黑格尔称之为“内在否定性”。“内在否定性”能够激发能量,事物的自由本质就在于不断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性。这就是黑格尔的高明之处:“他从不回避矛盾,而是给矛盾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最后让矛盾双方自觉扬弃各自的片面性,进而结成一个新的统一体。”(侯小丰:《自由的思想移居:概念史与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东西构成了真正辩证的东西。
第二,“否定的辩证法”重在否定,否定就是扬弃,就是过渡,就是中介,就是连接。扬弃,更准确地说,应该叫奥伏赫变,我在此前的专栏中已详细讨论过,兹不赘言。现在对否定的其他内涵,略为分说。
否定就是过渡
在黑格尔的术语中,过渡是指本来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要跨越鸿沟发生关联。例如,存在就是存在,非存在就是非存在,两者都可以没有对方而独立。然而深入探究才会发现,存在里面可能发展出自己的对立面,而过渡到非存在、无。存在的东西可以转化为不存在的东西,而后又可以转变为存在。
因为有与无以及一切矛盾着的东西总是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了说清这个道理,黑格尔经常以光明与黑暗的关系来比喻。他说:光明总是具有某种阴影的光明,绝对的光明是没有的;而黑暗也是透过某种光线的黑暗,绝对的黑暗也是没有的。
事物自以为和其他事物没有联系,一旦显出联系的时候,会让人大吃一惊。看似独立的东西是相互依存的;既然相互依存,那么它们就不是坚固对立的……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6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