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们”:共享改变世界?
加一个“们”字,是因为滴滴只是以“共享”为关键词进行模式创新的代表者之一,类似模式覆盖的领域,小至充电宝、单车,大至汽车、房屋,无所不包。
考虑到共享精神的要义之一是“闲置资源”的重新配置,严格来讲,以滴滴为代表的一众国内“共享平台”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无可置疑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颠覆了一些曾经牢不可破的行业。从商业模式上看,它们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链条,将传统的“消费者→汽车/酒店/单车/充电宝”的现金流结构转换成“产销者→平台→产销者”,在大大提高供需对接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收获了海量用户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随着供给端的进一步丰富甚至过剩,以及需求端迸发的一波又一波消费升级,再辅以时刻在线的数十亿台移动终端,这个价值大到能够改变世界。国外的先进代表是Uber和Airbnb,国内是“滴滴们”,它们今天都还没有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估值纪录。
由于仍处在大量投入阶段,利润和正向现金流还很遥远,支撑天价估值的自然就是“改变世界”的最终梦想,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理论上可以漂漂亮亮解释的逻辑和交易闭环,和最终在用户心智中锚定的形象与落实到财务报表上的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两者能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值得我们思考。至少从近年“滴滴们”的发展历程看,改变世界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也是艰辛的。
共享模式能成,首先得拿到足够多的资本。这一点我们在国内上演的“打车大战”和“单车大战”中已经看到不少戏码,各路资本支援的弹药源源不断,生怕“滴滴们”账上的钱不够烧。资本向来精明,为什么要纷纷下注一个需要持续“烧钱”的业务?从短期财务回报上看共享模式,这笔账是怎么也算不过来的。原因在于,“滴滴们”组织技术团队迅速做出一款主打共享模式的App并不难,但要打造一个有足够多用户使用的共享平台,只能先靠钱“烧”出来,因为盯上这块“肥肉”的玩家太多,当所有人都在赶着完成从0到1时,谁先拿到钱,谁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成了这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8年5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