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专利猎手,中国企业如何突围
“告它!”面对外国非专利实施主体(Non-Practicing Entity,NPE) Sisvel的专利碰瓷,OPPO硬气地主动将NPE告上法院。此举让一直被NPE压制的中国ICT企业大呼过瘾。近几年,“时而君子,时而流氓”的NPE成了中国ICT企业发展的重大威胁,ICT企业应从战略、研发、运营、保护各方面发力,冲破被NPE压制的“降魔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弯道超车的中国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被推到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之下,一举一动备受瞩目。先进知识产权成果是企业获得长期的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于专利丛林密集的ICT行业,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就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
但几年前,国内ICT企业知识产权付费意识不强,不断“模仿”“借鉴”国外高科技企业先驱,从产品外观到核心技术无一落下。低成本生产的山寨高科技产品在国内和海外销路畅通,让这些ICT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尝到了“拿来主义”的甜头后,这些企业继续向苹果、三星这样的高科技公司“致敬”。这些行为引起了科技巨头的广泛不满,也让贪婪的国外NPE闻到了中国猎物肥美的味道。
“专利流氓”还是“专利市场催化剂”?
2019年,一条“苹果被20多人小公司干翻,专利侵权判赔34亿美元”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而在这之前,这家“干翻”苹果的小公司——VirnetX,更是高调起诉过微软,最后微软被迫支付了14亿美元的和解金。亚美亚、西门子、思科等一系列科技巨头,均是它的手下败将,VirnetX一年光是收取的专利费用就超过百亿美元。这家源于美国中情局,在保障通信安全、情报数据提取方面经验丰富的软件公司,摇身一变,成了打败苹果、微软,获利颇丰的“专利流氓”的例子让我国ICT企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时间关于“专利流氓”的话题引起了大众广泛的讨论。
“专利流氓”的概念起源于美国,一些国内学者直接将“专利流氓”和NPE画上了等号,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专利流氓”(Patent Troll)是指那些以专利作为牟利手段,通过大肆发起专利诉讼主张专利权,谋求远高于专利价值的巨额赔偿的组织。它们的存在破坏了专利市场的秩序,不利于专利的转化和利用。而NPE是指那些通过收购、资助研发等途径获得大量专利,但不将这些专利投入实物制造,而是整合和利用这些专利,以专利销售、专利许可、专利融资、风险管理及诉讼勒索为盈利模式的组织。
NPE和“专利流氓”有相似之处,它们都不将持有的专利投入实物生产,也都会“嗅觉敏锐”地发现其他企业的专利侵权行为,通过诉讼谋求专利侵权赔偿 。但与“专利流氓”不同的是,NPE只将专利诉讼当作保护专利的一种手段,并不会像“专利流氓”一样,为了主张专利权而轻易发起专利诉讼。另外NPE专业从事专利运营,能够帮助合作企业更高效地发现专利技术的需求方,更高效地实现专利技术的许可,某种程度上,NPE是“专利市场的催化剂”。但当NPE借助所持有的大量专利肆意发起诉讼以谋求高额利润时,这时的NPE就沦为令人痛恨的“专利流氓”。
在ICT行业这种“得技术者得天下”的行业,NPE近年来在全球掀起巨浪无数。究其原因,在于ICT行业中专利碎片化和专利丛林密集的问题,使得下游企业的产品生产必须依赖上游企业大量的专利授权才能进行,而NPE掌握着众多的高价值标准必要专利(Standard Essential Patent)、拥有顶尖的律师团队和大量的诉讼经验,一旦发现企业存在侵权行为,发起诉讼几乎所向披靡。被盯上的高科技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在漫长的拉锯战之后大多以惨淡落败告终。
另外,由于NPE不将拥有的大量专利投入实物生产,ICT企业想要对NPE发起专利反诉十分困难。谷歌、苹果、HTC、索尼、高通等科技巨头近年来都吃了不少NPE巨额赔偿的苦头。
还敢再放肆“借鉴”专利技术吗?
NPE在美国已发展多年,通过“专利诉讼+专利许可”的商业模式缔造了无数惊人的财富神话,由于部分攻击型NPE以获取高额赔偿费为目的,大肆发起专利诉讼,严重扭曲了美国的市场经济秩序,近年来美国政府开始对NPE的行为实施严打严控,使得NPE在美国发起的专利诉讼胜率和获赔金额都显著下降,NPE在美国的日子每况愈下,迫切需要寻求下一片发展沃土。
中国成为海外NPE青睐的目标。自2006年始,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8年对《专利法》《商标法》等一系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进行大幅修订,出台新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政策;国内多地建立了知识产权法院,不断强调加大专利侵权赔偿力度,我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优化。
另外,通过对以往的专利案件进行分析,前高通知识产权总监埃里克·罗宾逊(Erick Robinson)和小米的法律顾问Jackie Wong均指出,在中国发起的专利诉讼,原告的胜率较大。对于外国原告,例如NPE,在中国的胜率则会更高。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外国原告曾在一年内拿下了65∶0的辉煌战绩。因此,我国知识产权环境的优化和亲专利权人的特点为NPE在中国扩张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对于正在积极寻求下一片成长沃土的NPE无疑是一处“洞天福地”。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12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