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中的未来
最近,一篇名为《顶尖高校:绩点考核下的人生突围》的文章成功吸引了广泛关注。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们正在面临一个严峻的现实困境:为了追求GPA、托福成绩,积攒专业学分,定制求职经验,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们正提前陷入各类“指标”的竞争中。在绩点文化面前,学术理想不再成为年轻知识分子的心之所向,校园PK让人精疲力竭。
回到企业熟悉的场景,以结果为导向的KPI文化,虽然是中国现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机制保障,却也频频面临着扼杀创新和灵活性的诘问。对此,马云曾在接受一位学者专访时谈到:“职业经理人和政客没什么区别,KPI、承诺,什么都答应,但他根本不去解决未来的问题。”
相比需要想象和不断试错的“未来的问题”,绩效主义自诞生之日起,代表的就是组织内部对精准的业绩结果和投入产出效率的考核文化——组织内的专业化分工就是要责任到岗,流程闭环。而马云指出的却是“公司价值观如何长期得以延”的另一问题。这是一个要“效应”还是要“意义”的选择。价值观的延和公司的延往往是两个层面的指向,后者是活下去的命题,前者是为什么活下去的命题。后者存在的基础是绩效,前者存在的基础则是使命感。正是因为绩效常常取代了使命感,所以大企业病才会让人如此深恶痛绝,却又让身陷其中的每个人都束手无策。企业如此,高校亦如此。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有关组织这个有机体的进化讨论就显得格外具有挑战性和实验意义。如何让组织的价值不仅仅只等同于各部门绩效之和?如何让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再依赖于考赢每一场试,积攒每一个必要的学分?现在到了需要对绩效主义Say NO的时候了。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10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