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未来
大多数中国人的脾气,是“穷则思变”,非到万不得已,不愿意去思考未来。那么现在,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出现困顿,个别要素市场甚至哀鸿一片时,是不是到了必须思考方向的时候了?
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家在思考,例如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他正在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朽》,当然,他不是为了自己个人要从那些文字里去觅得什么“不老仙丹”,这位一直以来就用“危机感”鞭策企业的老人,孜孜以求的是企业“如何活下去,寻找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价值”。
我们也在思考。2008年正值华为公司诞生20周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洪流里,华为公司堪称中国企业的一个典型,从2万多元起家的小公司,生长为销售超千亿的大型国际化企业,华为公司的方向,是否就是中国企业群体们可以借鉴的方向?它先锋式的路径,是否预演了中国企业们未来的路径?它的成功之道是否可以助力我们跨越劫难?
经过两个多月的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华为20年实践的最大价值,正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一条中长期的路线—知识力密集型企业。这个词是我们创造的,它不同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也不同于知识密集型(或称创新型)企业,而是两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可以为中国企业在相当长时期内进行差异化竞争并求得壮大,并为真正的“自主创新”型企业打下坚实基础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这期的封面专题为此搭建了理论模型与框架,分析了华为模式的成功之道与挑战,并采撷了案例,希望有助于那些正在为方向问题而苦恼的企业们,也提醒其他企业要及时做前瞻性的类似思考。
华为的成功,也与它民营企业的身份分不开。近二十年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的良好市场态势,使得这种发展再次提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及时研究了中国在海内外上市民营企业的业绩及特点,权威推出“2008中国上市民企百强榜”,但研究没有止步于此,还深入探讨了2007年民企大发展背后的动力源泉与风险陷阱,分析了民营企业业绩优于国企的原因,对此,我们将以专题形式予以呈现,以飨读者。
除了这两个重头专题,本辑我们还约请了经济学家许小年教授谈通货膨胀压力下中国经济和企业转型,还研究了在汇率剧变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有效避险,研究了国际粮价暴涨的特点及原因,并在战略观察栏目考察了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机遇做海外农场的案例。在案例求解栏目,我们也深入探讨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合作时应该注意避免的风险。相信我们的辛勤付出,能对读者诸君的决策与管理之道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