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终结腾讯?
谁来终结腾讯
人们讨厌过分的成功者。这不是人类的劣根性,而是世界平衡发展的逻辑。
关于奇虎360与腾讯之争的评论已铺天盖地,但这个事件留下的疑问却远未终结。疑问的核心就是:“谁来终结腾讯?”
为什么要终结腾讯?因为它太霸道吗?它极致的模仿力让互联网界寸草不生吗?它的垄断伤害了用户利益吗?都是,也都不是。背后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讨厌过分的成功者。
一篇《狗日的腾讯》能引起不小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个题目痛痛快快地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不需要太多的理由,仅仅是“讨厌过分的成功”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让讨伐腾讯的人获得围观者的掌声。
“美国人讨厌成功者,喜欢奋斗者”—多年前拆分微软时,一个记者在评论中这样描写人们对盖茨前后相反的两种态度。事实上,中国人也是如此,全球人皆如此。这不是人类的“劣根性”,而是保持世界始终平衡发展的一种天性。世界总是在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和物极必反的“钟摆效应”之间徘徊,否则就会因推向极致而崩溃。
世界不支持单边主义,行业不允许长时间的实质性垄断,人们讨厌过分的成功。360和腾讯的决斗或将会以某种姿态和解,但寻找腾讯的终结者,仍是未来几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核心问题。哪种力量最终会成为腾讯的终结者—政府的反垄断法令?腾讯商业模式的破坏者?还是创新的力量?
强者之踵
十年前,微软借助操作系统的优势,在桌面软件市场上所向披靡,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其垄断势力的扩大。2000年4月28日,美国政府起诉微软公司的反托拉斯案有了新发展。联邦司法部要求联邦地区法院把微软公司一分为二。共同提出这份17页建议书的,还有参与起诉微软公司的19个州政府中的17个政府。助理司法部长克莱因在一份声明中说:“按照我们的建议,未来既不是由政府制订的条例,也不是由占山为王的垄断企业来决定什么产品最适合消费者。”相反地,应该让消费者在一个自由的、有竞争的市场里自行选择。
今天,微软已经成为“过时、屡战屡败”的代名词。可以说,从游戏、互联网社区、搜索到手机操作系统,无一成功,其传统的两大盈利“奶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则主要靠不断地更新版本盈利,这种模式正在逐渐失效。尽管微软声称新版本的技术革新巨大,但人们越来越难以体会到新版本的“边际优势”。“既然都差不多,何必去更新”,这正在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尽管微软的销售额仍能创出新高,可人们意识的转变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或可大胆揣测,十年之后,微软濒临倒闭也一点都不奇怪。
当Linux免费软件悄然兴起的时候,鲍尔默满不在乎地说,“免费软件成不了气候,因为做软件需要成本,没有收入支撑的东西最终难成气候。”从商业逻辑上说,鲍尔默是对的。问题在于正确的逻辑不只一种。微软靠低廉的收费,采取广种薄收的策略打败了昂贵的纵向UNIX系统,而谷歌免费的Android操作系统,顷刻之间就几乎了占领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半壁江山,更关键的是谷歌的免费模式已经盈利。新的平板型电脑虽然仍是电脑,但已经很少有人再采用Wintel架构,这对微软的打击之大,日后将逐渐显现出来。
退回去十年,有人会想到微软也会失败吗?不可能。原因是,若别人能窥见微软的阿喀琉斯之踵,微软也必能窥见,因此必能部署有效的防守。
今日的腾讯犹如昨日的微软。为了自身的不断成功,也为了防止任何一点疏忽造成溃堤,腾讯也要无所不作,染指所有的领域。然而,再严密的防守也有疏漏。用无限多的钱财和开发力量,封堵所有的领域和分化,微软做不到,IBM做不到,腾讯也做不到。
物极必反只是哲学层面模糊的概括。实践证明,占领了桌面操作系统就占领了一切—只是一段时间人们的经验。也许两年之后你就会发现,所谓QQ用户群之间牢不可摧的黏性不过是一个传说。
当我发现,电台或电视台的每一个节目都会发起一个微博、所有主持人和记者,甚至越来越多的公司业务员都被要求开一个微博之时,便隐约感到一种新的、威胁到腾讯根本利益的应用开始了。微博的普及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虽然腾讯无孔不入的业务拓展也覆盖到了微博领域,但很明显,它在这场新的游戏中只是个配角。如果你按照时间序列,翻看微软的历史或者一些史上最著名的公司事件,就会发现,这些巨头们并没有错过一些关键的新技术、新转折的机遇。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公司在转变自己的经营模式时鲜有成功。
谁来终结腾讯?也许是它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