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者”立讯精密:中国制造业核心资产养成记
如果你在2010年9月投资1万元购买刚上市的立讯精密股票,持仓至2020年6月30日,那么手中的1万元将会增长接近50倍变成49.38万元。10年增幅远远超过腾讯、茅台、格力等长牛股。
苹果AirPods生产组装商、华为金牌供应商、5G概念、可穿戴设备等等标签加持,助推立讯精密的股价自2019年1月以来飙升650%。而市值一路狂飙超过3500亿元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核心资产的迭代能力。
在电子行业的黄金10年,立讯精密抓住了产业链重构的时代机遇,率先入局、果断破局、慎重转局,演绎出一段波澜壮阔的崛起故事。从小小连接器起家,到“机、电、声、光”全覆盖;从富士康“门徒”,到苹果的伙伴,立讯精密紧紧追随强者,以头部大客户为锚点进行横纵扩张,在长坡之上卡位景气领域。
梳理中国电子行业优秀企业的发展轨迹,大多未脱离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提出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模式,即零组件、模块化、可复制。富士康对于“Move”的定义更大意义上是垂直整合、快速出货,而立讯精密的“Move”似乎更进一步,可理解为迭代和能力迁移。
在最重要的苹果产品中,起初立讯精密仅参与iPad内部连接线的制造,正是得益于突出的“Move”能力,立讯精密逐步获得数据线、Type-C接口、无线充电模组、天线、线性马达……直至AirPods的供货资格。在很多苹果产业链企业仍聚焦于智能手机的2016年、2017年,立讯精密已经将能力迁移至AirPods。而所谓迭代,其实就是看清趋势,从终局逆向倒推出当下的决策,判断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
这种迭代能力也体现在立讯精密的中长期布局上。眼下这艘精密制造巨舰已经开启了下一个10年的征程,除消费电子外,5G通信和汽车电子业务也在酝酿拐点,迎接新的大江大海。在辉煌的背面,立讯精密的进取心、核心能力与前瞻性布局是否足以支撑其完成从中大型企业到巨无霸的跃迁?
一
与强者共振:产业链中游企业宜借势
李嘉诚的办公室里悬挂着唯一一幅书法,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无锡梅园的一联,其下半句为“择高处立,就低处坐,向宽处行”。富士康和苹果,便是立讯精密“择高处立,向宽处行”的两步要棋。
在华创证券电子分析师熊翊宇看来,借势大客户、与强者共振是产业链中游企业撬动市场的绝佳路径。
“电子产业链的下游客户呈非对称分布,大客户吃下了整个行业蛋糕的绝大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蛋糕被大量的中小客户瓜分。中游企业如果想要突破规模瓶颈,获取持续成长,是一定要绑定大客户的。”熊翊宇称,“大客户不仅带来‘量’,‘量’起来之后学习能力也会变强,因为大客户的研发一直走在前面,它会带着供应商一起学习成长,而技能收益是永久收益。”
富士康和苹果这两大“伯乐”,在不同阶段将立讯精密带入自己的价值网络,使其获得跨越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当立讯精密吃透苹果这种精益求精的大客户之后,再去切入其他客户,就变成了降维打击。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78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