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新赛道:边缘计算
移动技术的变化一直在驱动商业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变化。3G/4G时代实现了移动智能设备(智能手机、物联网传感器、GPS等)大量接入网络,企业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出现剧增。一时间,企业将数据集中交付云计算服务商,集约化地处理数据,云服务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大数据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如物流企业,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可以实现对车辆运输货物进行动态组合,并优化运输路径,以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亚马逊曾将部分地区配送车辆的运输路线改为尽量右转,以避免左转需要等红灯的情况,虽然增加了一些行驶路程,但节约了等红灯的时间,以及车辆因频繁停车-启动所增加的油耗。更进一步,4G时代数十毫秒的时延,可以让物流企业实现对车辆更为精准的检测,例如监测车辆驾驶员的刹车动作、转弯幅度等数据,可以对车辆安全驾驶、行动轨迹进行更为精确的监测和控制。
但云计算对数据的分析,需要汇总到后台后进行运算,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应用的场景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物流企业每次装车的时候,如何根据货物大小和车厢空间优化货物装运,充分利用每一寸车厢空间。在驾驶员出现疲劳驾驶或危险驾驶的时候,及时通过远程操作进行干预,甚至实现无人驾驶,这些操作仅靠云计算有一定问题,这需要在业务的现场,即业务的“边缘”进行实时的计算,以达到需求。
三大技术场景催生边缘计算
5G技术的升级,使得边缘计算成为可能。5G技术升级主要体现在大带宽、大连接、高可靠和低时延的三大技术场景。阿里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田丰认为,5G时代是一个转折点,5G技术带来各连接点之间,计算量更为优化的动态分配,这将会在技术模式、商业模式上产生全新的应用。
从目前5G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第一阶段也就是未来的2~3年,5G更多地解决大带宽的问题。第二个阶段5G要着重解决大连接的问题。在4G时代,网络支持的连接密度较为有限,所以现在主要是计算终端如手机、电脑、电视、智能音箱等设备实现了联网。5G的连接密度可以达到4G的10倍以上,这就支持让更多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大连接的第一步可能实现家庭中冰箱、微波炉等设备的智能化、联网化。而在工业领域,5G网络带来的大连接,可以使工厂所有的生产设备都能够接入网络,这会对制造业带来一次质的提升。
第三个阶段5G要解决的是低时延的问题,这也是5G带来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低时延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变革就是推动边缘计算的出现。在产业领域,生产设备对实时性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现在工业领域一般采用“云-端”二级连接结构,端进行数据收集,然后通过云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这个时间通常会有200~300毫秒的延迟,这种延迟对于重度工业场景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真正的产业互联网,需要同时解决高可靠和低时延的问题。
5G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计算能力下沉到基站侧,通俗地说就是可以在乡镇、村庄、企业附近的通信机房就可以实现部分计算,这样就把过去由云中心实现的计算,分配到了企业的边缘,在通信网的前端实现计算,实时性得到了提高,也就解决了高可靠和低时延的问题。
边缘计算联盟(ECC)与工业互联网联盟(AII)对边缘计算的定义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间的桥梁,边缘计算具有连接性、约束性、分布性、融合性和数据第一入口等基本特点和属性,并拥有显著的连接的海量与异构、业务的实时性、数据的优化、应用的智能性以及安全与隐私保护价值。”通俗的解释是,将原本在云机房中实现的运算、存储能力分配一部分,下沉到数据产生的源头,在网络的边缘实现实时的运算(图 1)。
边缘计算产业链
边缘计算的产业链如图 2所示,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商、运营商、第三方服务商、最终用户等四个组成部分。
设备制造商,主要包括5G相关的天线、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网关等。边缘计算的节点相比传统数据中心机房更加分散、个体规模更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差异大。因此对设备的可靠性、功耗要求更高。主要的设备制造商依然是传统的电信和网络设备制造商,包括诺基亚、爱立信、思科等。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在5G设备的技术标准领域话语权在逐渐增强。如在5G必要专利的声明中,华为在数量上已位居第一。
边缘计算需要电信运营商进行底层网络的架设,提供基础的5G网络支持,以及边缘计算的机房规划和部署。由于边缘计算需要与企业业务密切结合,运营商开放边缘计算端口与第三方服务商合作,共同开发面对商业场景的解决方案。第三方服务商依然以目前云计算的巨头为主,国内的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国外的微软、亚马逊等都在积极部署边缘计算业务。
最终用户是指运用边缘计算的企业用户,如车联网的汽车企业、高清视频提供商等。边缘计算带给用户的是技术范式和商业模式的变化,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业务创新,海量的计算需求、实时的反馈则交由边缘计算第三方服务商解决。
边缘计算厂商的战略布局
在近期边缘计算影响最直接的可能是运营商将重新获得增长;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以及深耕垂直行业,成为云计算巨头们角逐的新战场。
运营商重获增长 3G/4G时代,运营商陷入了比拼流量和资费同质化竞争的局面。虽然运营商流量业务获得了高速增长,但由于第三方增值服务商提供基于网络的即时语音、视频、文字通信等业务(如微信语音、钉钉电话会议等),严重挤压了电信运营商传统的语音通话、短信业务,使得电信运营商的收入增长几乎陷入了停滞(图 3)。
边缘计算按照从云计算的中心向外扩散,可以分为三层架构。第一层是IDC(数据中心)外的边缘,通常分布在各省、直辖市、地级市这种传统的IDC机房边缘。第二层是运营商的边缘,就是5G+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动边缘计算),把运营商在区县、乡镇一级的机房,以及铁塔基站系统、电子机房,从传统的通信机房变成IP机房,具备计算、存储、网络安全防护等功能。第三层客户侧边缘计算,可以深入到工厂、工业园区甚至家庭中。客户侧的边缘计算不在公共位置,而是属于某一个客户。
其中第二类边缘计算为运营商带来新的业务增长场景。这类边缘计算,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配置机房,第三方服务商需要与运营商的核心网络深度结合。边缘计算将会使运营商与第三方服务商的关系更为紧密,开拓出更多增值服务,摆脱“提速降费”同质化竞争的困境。目前三大运营商以及铁塔公司都已展开边缘计算的布局,并积极吸纳外部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边缘计算服务平台。
中国移动在2019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Pioneer 300先锋行动,聚焦边缘计算的总体架构、行业标准和开源项目的研究,并联合34家合作伙伴成立边缘计算开放实验室,探索边缘计算的行业解决方案。
中国联通在天津、上海、杭州、广州、重庆、成都6个城市开展MEC试点工作,并建成全球最大的边缘云虚拟化平台测试床,生态合作伙伴超过50家。中国联通主导的“IoT requirements for Edge computing”国际标准项目成功立项,其应用聚焦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垂直行业领域。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9年5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感谢阿里云智能研究中心主任田丰,阿里云智能边缘计算负责人杨敬宇,为本文边缘计算的专业内容写作提供帮助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