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复盘:关键角色为何是他(她)
新鸿基命系邝老太
文 / 朱沆 黄旭嘉 郑淳丹
近期,新鸿基郭氏三兄弟为争夺公司控制权再次爆发冲突,兄弟三人先后由于相互举报涉嫌犯罪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家族冲突动摇了投资者信心,新鸿基股价曾在一天之内大幅下挫13.14%。在剧烈的家族动荡中,郭母邝肖卿一直被外界视为稳定家族和公司的关键人物,正由于此,今年六月下旬邝老夫人入院引起各方广泛关注。邝肖卿虽然很少直接管理上市公司事务,但在家族和公司内都有广泛影响力,以至直接影响郭氏家族代际传承进程,她在家族、所有权和企业多个场域拥有极高权威。
角色一:家族裁判
在家族内,邝肖卿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郭得胜的妻子,她代行郭氏家族意志。郭得胜去世前为防止大权旁落曾留遗训,非郭家人不能担任新鸿基董事会主席,但妻子邝肖卿则是例外,这表明郭得胜相信妻子能代表整个家族的利益。同时,作为三兄弟之母,郭老太在家族内享有自然权威,是家族的最终裁判。在家族内,三兄弟对母亲都很尊敬,以往每有争执,都请母亲出面协调。郭炳湘下野时虽不愿交权给两个弟弟,但却能接受母亲出任董事会主席,认为母亲处事公平。与两个弟弟争斗再起,也是在母亲离任之后。在家族外,郭母地位也受普遍认可。郭家的世家、新鸿基地产非执行董事李兆基就曾公开表态支持郭老太,指出几兄弟应听母亲的话,“唔听阿妈话,自己自己笨”。
在郭炳湘与两个弟弟争夺新鸿基地产控制权的冲突中,郭母邝肖卿最终倒向两个弟弟是郭炳湘最终出局的重要原因。作为郭氏家族整体利益的代表,即使邝肖卿不赞同郭炳湘在内地的激进策略,但经营决策分歧毕竟是家务事,不至于让长子下课。但当郭炳湘为夺权欲将外人引入董事会,公司控制权旁落外人的风险增加时,邝肖卿不放心了,才介入决定让郭炳湘休假反省,但郭炳湘未接受母亲的警示,因此邝肖卿只得让长子下课,并提出“只要不做主席,一切好说”。
角色二:所有权控制人
邝肖卿在家族内的影响力是通过所有权传递到公司内部的,郭氏家族在所有权层面的安排赋予了郭老太实质性权力。
虽然郭得胜离世时并未将所拥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简单交予邝肖卿,而是设立一个家族信托基金集中管理股权。郭氏家族信托的具体条款不得而知,但从目前情况来看,邝肖卿对信托基金的影响毋庸置疑。港交所的股东权益申报数据显示,邝肖卿被视为持有信托基金42%的权益,即在家族信托基金上享有最多权益。2011年10月,郭氏家族信托基金进行重组,将郭炳湘排除在信托基金受益人名单之外。由此来看,邝肖卿还拥有修订某些信托条款的权力,否则不可能对信托基金进行重组。信托条款的相关规定赋予郭老太对郭氏家族财产的实际支配权力,这使她能够决定家族如何影响企业,以及哪些家族成员可以影响企业。李兆基也曾指出,郭老太手执权力之所在,自己会站在她一边。李兆基的看法至少代表了新鸿基董事会中非执行董事的一致看法,即认可郭老太作为控制股东代表的地位。
正是由于郭老太对董事会有强大影响力,即使在董事会中不少执行董事都是自己亲信,郭炳湘的两个弟弟为驱逐哥哥也得寻求母亲支持。郭炳湘被休假和免职,表面上看是董事会的决定,据媒体报道实际上都是董事会成员跟随邝肖卿意见作出的决定。
角色三:企业权威
在新鸿基地产内部,邝肖卿也有很强的管理权威,这并不仅仅因为她是创始人的遗孀,很大程度来自于她的经历和管理经验。她多年辅助丈夫从事地产生意,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三个儿子接班后,郭老太退居幕后,但仍然关心家族生意,也很受新鸿基高层敬重。传闻称新鸿基的重大决策都需经她拍板。据知情人透露,郭老太自己也不太赞同长子郭炳湘所主导的在内地的激进扩张政策。郭炳湘下课后,由邝肖卿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并未引起管理层动荡,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鸿基地产内部郭老太也有自己的嫡系力量,执行董事邝准即是她的亲弟弟。个人的管理权威和与高管亲缘关系,使郭老太的影响力深深渗入到新鸿基地产管理层。
邝肖卿的影响力从公司的一些细节也能显露出来。新鸿基总部的大堂外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摆设,只有创始人郭德胜1979年留下的“鸿基永固”四个大字。但从2008年开始,公司高层决定每隔一段时间在这里布置不同的装饰。据知情人士称,这是由于郭老太相信公司经过重新洗牌后,需要摆设风水阵转运。在两个儿子被廉政公署拘捕后,郭老太曾专门赶赴新鸿基总部,“秘密训话及给予勉励”,以激励士气和稳定高管团队。
非正式治理隐忧
邝老太太作为家族、所有权和公司几个场域的关键角色,在郭氏家族的代际传承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郭炳湘病休控制权虚置时期,郭母作为家族内最终监督者,保障了弱势方郭炳湘的利益。但发现郭炳湘借外人之力来争夺控制权时,又作为家族利益代表解除郭炳湘的权力。在兄弟讼战和涉罪风波中又亲自出山稳定公司局面。
老太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过去一直成功帮助郭氏家族有效且低成本地治理着家族和公司,然而其个人权威作为一种非正式治理机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太太毕竟已83岁高龄,一旦驾鹤西去,郭氏家族及其控制的上市公司很可能陷入混乱。2008年兄弟相争,79岁的老人还可勉力出山担任董事会主席,但此次郭氏兄弟涉罪风波,老人忧心之余已难以承担。在执掌新鸿基权柄的两个儿子被正式控罪后,新鸿基地产只能紧急委任郭炳江29岁的儿子郭基和郭炳联31岁的儿子郭颢澧为两人的替代董事。外界普遍认为郭家第三代还不足以撑起大局。将代际传承过程的稳定系于一个高龄老人,这正是郭氏家族与新鸿基地产的忧患所在。
朱沆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亚太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旭嘉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
郑淳丹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杜姑娘情救国美劫
文 / 程良越
回顾“黄光裕事件”,社会舆论前后发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当国美高层会议发出“黄光裕陈晓百日大战之后首度和解,陈晓继续执掌国美电器”的消息时,人们听到最多的是“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要实现管理层自主决策”之类的声音。但当陈晓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后,舆论的天平发生了逆转,直指陈晓“难逃小人之嫌”。这种对“家族企业管理”和“现代企业制度”非此即彼的简单臆断,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国人对家族企业治理认识上的某种偏差。
为什么是杜鹃
家族企业的治理模式必须遵循家族企业固有的规律。事实上,在大多数家族企业中都有两位CEO。一位CEO是首席执行官,另一位CEO则是“首席情感官”。首席执行官重在掌管企业业务发展,而首席情感官在家族企业中担当家族事务规划工作。如培养家族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建立称职的董事会;建立有效的家族理事会等。他们往往鲜为人知。家族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家族作为企业所有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经营家族关系。当首席执行官集中精力发展业务时,首席情感官必须关注如何在家族和企业之间找到战略契合点。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后来杜鹃会成为国美控制权争夺战的关键人物。
据所掌握的关于黄氏家族成员资料推断,在国美电器,杜鹃除公开职务——国美执行董事等之外,这位能在台前幕后很好地为黄光裕代言的“奇女子”,在国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发挥着首席情感官的职能。在黄氏家族,这种融合了专业精神的情感素养,对于具有“草莽气息”、总是给人以“咄咄逼人”形象的黄光裕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能担当此任的只能是推崇“相融共生”理念、具有“管理天分”,同时又漂亮精明的杜鹃了。
如果没有杜鹃
在为众多家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成功的家族企业,总会有一位可信赖的人存在。这个人或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受到众人信赖的律师,或是家族成员的重要朋友……但更多的是企业创始人的妻子或母亲。她们不仅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调解纠纷、缓和矛盾、保证沟通的坦率,也保护着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
遗憾的是,在更多的中国家族企业治理中,这种情感素养普遍缺失。难以想象,在国美控制权之争中如果没有杜鹃,或者控制权之争发生在黄氏家族成员内部,将是一番怎样惊心动魄的景象。
把持控制权是家族企业的固有特性。然而,许多企业经理人、家族企业研究者,甚至家族企业领导人总以为,那些不活跃的家族股东及其亲属对企业的事情干涉越少越好。这种想法忽视了情感管理在家族企业运转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组织好一个企业家族,如何确立企业家族的使命和奋斗目标,以及如何建立家族议事会,让家族股东们的声音得到关注,是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持企业所有权在家族中得到延续、塑造企业未来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首席情感官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把家族的基本价值观灌输到企业家族成员,特别是子女们的心田里,帮助他们树立起事业雄心,启迪家族成员心灵的共鸣,进而为兄弟姐妹团队的协同合作奠定牢固基础。直到子女们长大成人,在企业中担负起责任。同时,当“主公们”的权力走向衰退或是出现不测时,首席情感官们的意见会在制定权力转移计划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让“杜鹃”们做得更好
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来说,健全的商业战略、规范的管理制度等这些所谓“淡化家族管理”的认知早已为人们所接受。而人们(包括家族企业所有者)往往没有考虑到,谁将领导企业走向未来,家族股东有哪些权利和责任,怎样客观地为家族和企业的共同前途制定计划等,这些关系到家族企业健康发展的情感管理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人们对情感管理行为和情感管理火炬的传递,常常在企业不得不进行权力交接时才给予重视。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心态给很多家族企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首席情感官不是万能的,要想让她们在家族企业治理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确保配套的家族与企业文化环境的改造与支持。
首先,用专业精神提高家族成员的情感素养。特别是那些平时不积极参与公司事务的母亲和妻子们。应当把企业家族中“不积极分子”纳入家族企业所有者教育规划中。让她们学会怎样在统一、正向的家族价值观和企业理念之下,去融合家族成员的情感;通晓企业的各种需要和机会,确保家族的承诺。这样才可以在企业正常的权力转移,或是到了紧急关头,或当首席情感官们在不得不成为控股股东时,做好事关企业未来的重大决策。
其次,客观地为家族和企业的共同前途制定计划。美国著名的家族企业研究专家兰德尔·卡洛克指出,家族企业面临必须在家族愿望和企业要求之间加以平衡的困境。为了实现这种平衡,企业家族必须明确制定与控制权、家族成员的职业规划、再投资、家族情感冲突解决、家族价值观等五大关键变量有关的计划和政策。在家族企业治理过程中,任何单方面强调“家族情感至上”或是“企业利益至上”的行为,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在这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家族成员和企业管理者都需要对家族和企业系统地进行研究探讨,就家族企业的价值观、目标、优势、弱点、威胁和潜在的机会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并最终达成共识。如,家族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家族如何预期彼此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关系?家族企业的理念是什么?家族对拥有所有权的企业作出哪些承诺?家族是否愿意积极参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活动?家族是否为家族成员出任企业的管理和领导角色作好了准备?将来谁将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为了配合企业家族,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也需要讨论和回答下列关于企业的具体问题:管理层的企业理念是什么?管理层的长远目标是什么?管理层对企业的看法如何?可能的企业战略是什么?企业战略和必要的投资力度是什么?
一个有效的家族企业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基于不断提高企业业绩、满足家族的预期和维护家族信任感。为了支持成功的计划流程,家族企业领导者务必需要利用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指引框架,帮助家族和管理层了解和把握家族和企业的命运。在这样的制度环境配套下,家族企业中那些首席情感官(“杜鹃”们)才会在关键时刻更有作为。
程良越
清华大学家族企业工作坊首席专家,宁波家业长青学院执行院长
李老汉孤身护幼主
文 / 安铮
九年前,海鑫集团董事长李海仓突遭枪杀,一时群龙无首,接班迫在眉睫。老爷子李春元出来主持大局,最终拍板由李海仓的独子李兆会接班。而后的局面发生戏剧性变化,李兆会先后“请走”元老辛存海、大伯李天仓、五叔李天虎、六叔李文杰,最终一统海鑫。九年了,从当年公众瞩目的“少主”,到如今百亿家产的掌舵人,李兆会走过了血雨腥风、“宫廷争斗”、市场多变的十年,自己也毁誉参半。
家族威权拯救传承变局
对于家族企业而言,通常由产权、家族威权和企业影响力三轴决定决策和内在管理机制。从产权结构来看,李海仓在世时是公司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占股90%以上;同时,其在世时已把部分股权转至李兆会名下,李兆会顺理成章成为股权的继承人。中国的许多家族企业以“家文化”为内核,以家庭伦理为前提,甚至将其置于企业利益之上,海鑫尤为如此。李春元之所以能孤身护主,最关键还在于其家族威权。
在海鑫接班的整个过程中,李春元成为关键角色。一是因为他在家族中辈分最高,是“一家之主”;同时他能力出众,在家族中很有威望。李春元是当地一位传奇式人物,曾当过大队书记,多年独自经营着每年盈利上千万的工厂,乐此不疲地从事社会公益企业,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过全国助残模范奖章。他是一位有胆识、有思路、有权威的“老人”,也具备临危不惧、冷静理智的主持大局的能力。
在海鑫,除共同创业的元老外,李海仓的五个兄弟都身居要职。在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企业核心管理层的背景下,公司轴与家族轴已经合二为一。因此,李春元颇具胆识的企业家身份与其在家族中的家长式权威,自然就成为主持海鑫大局及家族会议的最佳人选,他可以通过平衡家族内部关系连带处理海鑫高管层问题。李兆会接班后,李春元任监事会主席,李海仓之妻担任监事会副主席。
西方教育秒杀家族秩序
在随后的几年,李兆会先后遣散元老与叔伯。但微妙的是,李兆会在遣散他们时,态度非常强硬,并没有在乎李春元的感受。如赶走李天虎时,李兆会并没对爷爷李春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非常强势与叛逆,离家出走到太原和北京,李春元不得不追到太原和北京,李兆会则避而不见,逼李春元同意。此时的李春元也只能妥协,尊重孙子看起来不太成熟的决定。李兆会在海外读书多年,思维与行为方式更加独立自主,又多年未受家族教育,不再完全遵守传统,恪守长幼尊卑。不难看出,到这个阶段,产权轴发生了关键作用。海鑫家族中的权力影响已经转向于所有权。随着李兆会大权在握,李春元对于海鑫的影响力以及对于孙子的决策影响越来越弱。
家族企业传承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企业的关键资产无法顺利交接和传承下去,尤其是一些无形资产和特殊资产。特殊资产是企业过往经营成败的关键,如创业者强烈的个人特质、政商关系、创业成员间的无间合作等。例如,李海仓生前曾担任民生银行董事,重创业之谊和手足之情。他与当地政府关系深入,盘根错节。同时,李海仓生前已经担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山西省工商联副会长、闻喜县政协副主席、山西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运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而这些都是李兆会的年龄和资历不可能企及、也没有办法传承的。从绝对财务资产层面,李兆会似乎接班成功,实现了海鑫的资产增长,但是从特殊资产和主营资产角度,李兆会舍掉了很多。
九年前的接班危局中,李春元成为掌控局面的关键角色,但在接班结束后的企业经营策略和家族关系等方面,虽然李春元身有家族威权与经营能力,由于没有产权话语权,在一个深受西方教育影响而未充分受到传统家族教育的后辈眼里,已经不具有影响力。对此,李春元也只有沉默对之。
安铮
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