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竞争情报怎么做?
[2011年7月刊总第39期]
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和扩张底气,形成了自有的决策套路。然而外部商业生态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不确定性陡然提升,企业经营已经从完全凭借企业家个人商业嗅觉,转而需要充分理性的战略决策。原来未受足够关注的情报的力量,如今冲击着每一位企业家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从零零散散做情报投资,逐渐开始有节奏成体系地建立自己的商业情报系统。
经过30多年的积累,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和扩张底气,形成了自有的决策套路。然而外部商业生态也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不确定性陡然提升,企业经营已经从完全凭借企业家个人商业嗅觉,转而需要充分理性的战略决策。原来未受足够关注的情报的力量,如今冲击着每一位企业家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企业从零零散散做情报投资,逐渐开始有节奏成体系地建立自己的商业情报系统。
据两年前对我国竞争情报专业组织成员的一次调查统计显示,有专门情报部门的企业占23.4%,具有多功能兼具情报功能部门的占44.9%,27%的被访者认为企业很重视竞争情报工作,57.5%的企业比较重视。然而,拥有世界级情报网络、同时具有相当反情报能力的企业数量几乎为零。
情势严峻。在当下的商业环境下,中国企业家对于竞争情报应该有怎样的判断?存在哪些思路上的误区?又该如何进行情报系统建设和投资?我们邀请了国内商业竞争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来共同探讨。
在中国,竞争情报怎么做?
主持人:
潘东燕 《中欧商业评论》记者
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缪其浩 上海市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原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董小英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 猛 特步(中国)战略与发展管理中心总监
张世平 北京博锐弈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 权 移动互联实验室主任、竞争情报咨询顾问
感谢您对《中欧商业评论》的支持,如果您有任何建议或想对文章发表看法,都可以通过微信与编辑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