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外来者劣势”
文 / 朱利安(John Jullens)
朱利安(John Jullens)
博斯公司全球合伙人
个人博客:www.johnjullens.com
去年,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上汽集团在底特律城郊设立其美国总部,连它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通用汽车都猝不及防,似乎中国方面没有人提前透露一丝消息。事实上,上汽集团并不是唯一有着全球宏图的中国企业: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五倍以上。
尽管这些来自中国的新兴跨国公司试图悄无声息地拓展生意版图,但许多西方观察家还是捕捉到了蛛丝马迹并为之感到焦虑。部分观察家甚至谈到,一场新的经济冷战即将到来,他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本主义正在逐渐颠覆传统的西方自由资本主义。
但在现实世界中,准备好和西方同行展开竞争的中国企业并不多,至少在成熟市场中是如此。许多中国企业依然在充当合同制造商,为西方消费者生产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产品;其余的企业(如上汽集团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则对来自底特律、沃尔夫斯堡和东京的西方竞争者难以望其项背。这不仅因为它们缺乏核心动力系统及其他关键技术,还因为不具备先进的管理系统与决策程序,许多中国国有企业更是缺乏能与全球一流企业匹敌的企业管理和激励制度。
如果大多数中国企业还远未具备全球竞争力,那么它们进入世界市场,在底特律这样的城市里究竟能有何作为呢?为何不先涉足毗邻的南亚新兴市场,却要在缺乏尖端技术、强势品牌和独有优势的情况下,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克服“外来者劣势”,在遥远的西方成熟市场里成功分得一杯羹?
“折中”战略到头了
这些问题的答案出人意料。许多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境外投资并不是为了拓展新市场,而是为了在本土市场提升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采取“折中”战略,以现有的廉价劳动力和十多亿消费者的市场,来换取大量对外投资和西方科技。但这一战略并未带来持续的成功。它也许对建设高速铁路非常有效,却对发展汽车组装产业毫无帮助,因为西方企业并不愿意与中国合作方分享先进技术。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转向海外市场,以获得在本土市场上生存所需的技能。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相比领先的日韩企业,中国企业始终侧重于收购而非内生式增长,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企业收购案常集中于本土竞争格外激烈的七个产业—汽车、电子、能源、家用电器、机械设备、资源以及电信业。此外,中国企业偏爱收购的原因还在于,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大量收购对象,中国企业能够从政府获得慷慨的资金及其他支持。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3年10月号。订购热线:021—28905977,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