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为何“雇佣”我?
[澳]詹姆斯·奥沃斯
[美]凯伦·迪伦
译者:丁晓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7月
当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将他在哈佛商学院开设的“怎样建立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成功”这门课上的理论扩展到日常生活,探讨一个人如何获得可持续的成功和幸福时,许多习以为常的人生法则立即彰显出了逻辑的力量。
这位已故的“创新理论大师”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一书所介绍的理论,“已经被全球大大小小的许多组织严格检验并使用过了”,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在“管理自己”时作出正确的决定。
不得不说,“衡量”(measure)这个词,会让一些人,尤其是艺术家们反感,人生似乎有太多不可或难以衡量之处,混沌的层面、顿悟的境界、非连续的变化等等。然而,把不完美的衡量标准当成排斥衡量的借口也常常变成一种逃避和怠惰。
人生不能没有可衡量的目标
“没有目标,任何商业理论对于管理人员的价值都是非常有限的。”在彼得·德鲁克看来,19世纪的医疗实践影响最大的创新,既不是麻醉剂,也不是防腐剂,而是温度计。
毋庸置疑,对健康的衡量,温度计很粗糙且远不完备,但“温度计使母亲能为两岁的孩子量体温,使人们能得知他们自己是否生病了,从而创建了现代医学”。如果因为体温计上的数据过于粗陋而拒绝这个衡量,那么,我们今天会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在疫情肆虐的今天,它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
确立人生目标无疑“是一个过程”。真正重要的是要行走在这条路上,不能等待上帝遣人送信告诉我们目标,我们必须精心地去构想、选择和管理。我们花多少时间,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应该且值得。
一个有效的目标常常包含三个部分:未来的画像,也就是确立愿景,描述你想成为的人;认同目标,如果不能强烈认同画像,目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标尺,用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将个人的注意力、学习和行动都聚焦在实现目标的道路上。
幸福工作的战略,避开有形的成功陷阱
确认以及实现目标,离不开战略,对企业对人都是如此。战略旨在回答想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它,核心是三个问题:决策的核心标准、动态平衡既有的规划与涌现的机会、投入资源执行战略。
就人生的战略目标而言,克里斯坦森建议,要避免把重点放在职业成功的有形陷阱中,如更高的薪水、名头更响的头衔、面积更大的办公室。这些有形的因素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不满足会导致不满,满足却无法带来满意,“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改善基础因素,都只是幸福的副产品,而不是产生幸福的原因”。
与之相反,一个人要把重点放在“激励因素”上,即意义感、发展的机会、学习新东西、得到认可、成就感以及责任担当等,同时也要避免因基础因素未得满足造成不满。
同时,人们需要在战略过程中平衡周密战略与意外机遇。“几乎所有战略都是周密战略和意外机遇相结合的产物,关键是要走出去,并行动起来,一直到你明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和重点放在哪里。当你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就应该立即将应急战略转化为周密战略。”
那么,在既有的规划和偶然出现的机会面前,是心无旁骛,还是改弦更张呢?此时,人们需要检验新机遇的一些关键假设,自问“哪些假设条件需要得到验证,才能说明这个战略是有效的”。然后,我们要以最小的成本去验证这些假设。很多失败的项目,往往是在一个或多个关键假设上犯了错。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克里斯坦森建议道:“任何一个战略,不论是企业战略,还是个人生活的战略,都是从数百次日常决定中产生的,它是关于如何安排时间、精力和金钱的决定,是关于如何分配人、财、物的决定。”很多人常常无意之中把资源投在能立竿见影的活动之中,也把自己“绑”在了这条轨道上。例如,一直做着不喜欢但能赚更多钱的工作,然后购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更奢侈的出行来填补激励因素缺乏带来的痛苦,循环往复,在无意义和欠缺成就感的事务中虚耗一生。
开发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成为一个好配偶、好父母、好朋友,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爱和归属、安全感、彼此信任时的默契与放松、知音相惜时的痛快,对于一个人的幸福而言,其功能不可替代。我们能从创新和管理的理论中获得什么启发呢?
阿玛尔·毕海德的好钱坏钱理论认为,在创新项目的早期,策略是否奏效尚未确知时,要以最小的资金找到一个可行策略,在发现它行得通且可以获利后再积极扩张,此为“好钱”;反之,试图通过快速的大规模投资去找一个项目能一直赚钱的方法,这钱便是“坏钱”,因为“在所有最后能够成功的企业当中,有93%会因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弃”。在一个只有7%成功率的事上不惜重金,与赌徒何异?
对寻找增长的“第二曲线”,企业往往会延迟投资,当核心业务停止增长时,才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引擎。此时,为了维持高增长,通常在新业务上出手阔绰,但是能否奏效尚不可知,这类大手笔投资通常都是“坏钱”。
人际关系的投资,与之类似。人们常常因为陷入工作、热衷名利场的社交,疏远冷落亲朋好友而不自知,待关系破裂或需要关怀之时,“相识满天下,相知无一人”。此时越是“大手笔投资”,越是适得其反,因为那是“坏钱”。
同时,欲打造卓越的产品,须问两个问题。首先,“人们‘雇佣’你的产品来完成什么任务?”其次,为完成这个任务……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5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