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头脑风暴,打开知识的黑箱
[日]野中郁次郎、绀野登
译者:马奈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日本民间为新冠肺炎疫情向我国捐助物资时,在纸箱的侧面附上“山川异域,日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中文祝福语,这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关于诗歌和文化上的种种热议。
素有“知识创造理论之父”之称的日本管理学者野中郁次郎对日本文化也有一些有趣的见解。他在与绀野登教授合著的《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一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很多日本企业家抱怨,与欧洲人做生意的时候,“随着工作的进展和关系的拉近,双方会谈到哲学、文学、历史等话题,如果双方谈话没有深度,则无法维持密切的合作”。在野中郁次郎等人看来,日本社会一直为知识贫乏的局面所笼罩,仍然谈不上有文化。
野中郁次郎等人指的是在日本人中普遍缺乏一种刨根问底式的思维方式,这与东方社会注重经验和眼前现实相关。众所周知,认真是日本的国民性格,直至晚年,鲁迅还强调国人应该学习日本人办事认真的态度,“即使排斥了日本的全部,它那认真的精神这味药,还是不得不买的”。
没有思想家的企业走不远
那么野中郁次郎们所贬斥的具体是什么?在他们看来,就是缺乏深度思考能力。他举例说:“日本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是具有普遍的事务处理能力和按部就班的能力,不注重概念的构建和思考的深度。”
在日本企业中,“有必要做这件事吗?”“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一般被当作影响和谐的因素而遭到排斥,人们常常听到“胡思乱想什么?还不去干活”之类的话。而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往往在基层,“员工平均素质高且重视实际经验,组织和个人在知识、能力方面具有潜在的发展空间,但企业无法把它们作为概念进行体系化”。
在日本制造横扫全球的时代,美国企业也引入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在执行上仍无法和日本企业相比,不过,日本制造的竞争优势是员工长期工作中积淀而成的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在具体员工手里。
很多管理学者都提到,日本企业习惯自下而上地逐层折衷意见,寻找最优解,这种头脑风暴型的决策方式今天已经不合时宜。野中等也指出,“从第一线可以得到非常有意义的经验,但如果不反省、不重新审视这些经验,就无法获得真正的一线思考,单纯的经验主义可能使思维无法超越自己的经验”。
尽管中国曾有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但没有形成科学的方法论,在野中等看来,日本也是如此,他援引司马辽太郎的说法,幕府末期的日本工匠自力更生,居然复制出了蒸汽机船。司马辽太郎更是在《发掘日本史》一书中写道:“日本人本来就没有思想,或者说正因为没有思想才能一路走到现在……一句话,无思想而有技术。”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全球布局的高收益企业却是来自软件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大众传媒业、生物制药产业等以信息、知识为核心的企业。知识产权如今更是很多高收益企业最重要的资产,然而,野中郁次郎等人意识到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相比,东方人功利心和经验主义使得我们不能很有效地产生知识,因为全社会普遍不懂关于知识的知识。
野中等更是认为,职场中的“头脑风暴”只能处理眼前的问题,知识工作者需要的是全球通用的概念创造力和前景构想力,而本田宗一郎、井深大、松下幸之助这样的日本著名企业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哲学家。可以说,野中郁次郎这本《创造知识的方法论》既属于经营的范畴,它所关注的知识创造又超越了经营的范畴。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
野中郁次郎等人旨在通过这本书论述“对于知识经营者和知识工作者来说,应该如何构建知识创造的过程”。
在野中等看来,苏格拉底们建立西方哲学的基础是探索“绝对真理是什么”,其根本问题常常围绕人类与自然、主观和客观、肉体与灵魂、感性与理性、经验和观念、身体与精神等二元对立模式展开。
关于知识也存在一种二元模式,丰田汽车董事长奥田硕说过:“人类的智慧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匠人的诀窍,无法把它变成说明书,而显性知识可以用文字描述、说明。”这种对知识的二分法的概念由匈牙利化学家、社会学家迈克尔·博拉尼首次提出,他认为知识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复合体,前者难以转化为语言。
人们要想掌握“知识的原型”,离不开对智慧的热爱和对两种知识的转化过程的了解。野中郁次郎以柏拉图、笛卡尔、杜威和西田几多郎这四位著名哲学家的思考方式作为工具,构建了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隐化(internalization)。在知识资产的创造上,野中等人也分析了丰田(SI)、本田(SE)、英特尔(EC)、微软(C)、7-11便利店(I)的知识创造倾向。
西田几多郎的认知路径属于东方哲学,主张从身体经验直观本质,由隐性知识创造隐性知识,对应着“社会化”;柏拉图主张要追求现象背后的概念,他通过假托苏格拉底与弟子们的对话,试图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对应“外显化”。
笛卡尔的思考方式则是力图将知识客观化,他习惯……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3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