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手,还是上帝之眼?
文/蔡春华 和君咨询合伙人
作者:[美]马丁・里维斯、
[挪]纳特・汉拿斯 、[印]詹美贾亚・辛哈
译者:王喆、韩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6月
作者:魏炜、张振广、朱武祥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早期有竞争性战略视角(分析工具是知名的SWOT分析),后来则是战略的产业视角、资源视角、利益相关者视角、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制度视角以及其他视角。2016年和2017年国内外相继出版了两本战略畅销书,打破了战略理论研究稍显“寂寞”的局面。它们分别是《战略的本质》和《超越战略》,对战略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论贡献,为已经相当完善的战略理论大厦继续添砖加瓦。有趣的是,《战略的本质》和《超越战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新时期的企业战略,对比阅读很有启发。
上帝之手:“战略调色板”
《战略的本质》作者是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马丁∙里维斯等人。波士顿咨询公司创造“矩阵式工具”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波士顿矩阵”——战略调色板。战略调色板提出了五种截然不同的商业环境,分别对应经典型战略、适应型战略、愿景型战略、塑造型战略以及重塑型战略等五种战略管理方式(如图1)。
从战略理论诞生开始,环境因素尤其是产业环境在西方的战略理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其中成就最显著的是以波特“战略三部曲”为代表的竞争战略学说。《战略的本质》的核心观点也是企业所处环境决定战略,对此该书作了深入的分析,并辅以大量鲜活的、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其中也包括了华为、海尔、阿里等中国企业。
这本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战略调色板强调外部环境,但是忽略内部条件 战略调色板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了环境的因素,它根据环境中可预测性、可塑性和严苛性三要素,将战略划分为经典型战略等五种类型。显然,这是战略调色板最大的创新,它告诫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采取不同的“战略风格”,对业务多元或者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有一定的启发。但是由于过于强调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环境三要素应该如何量化?例如“可预测性”,如何量化企业对环境的预测能力?同时,预测能力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企业参与竞争的深入,其预测能力可能不断增强,这一变化又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这些都是在应用战略调色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战略的本质》提出了“双元性创新”的概念 “双元性创新”是战略调色板的深入应用。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地理位置、业务组合、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多样性,企业需要具备运用多种战略方法的能力,实现“双元性创新”则有四种战略(如图2)。
借助外部力量,打造生态系统并制定生态系统的规则,通过采用“外部生态系统”这一方式实现“双元性创新”,典型的就是小米。小米综合运用了战略调色板中的多种战略:采用经典型战略用于手机组装,与最有竞争力的OEM合作提高组装效率;采用适应型战略用于MIUI系统的开发与完善,不断适应用户的需求;采用愿景型战略用于小米手机的整体思路,在原有的红海市场杀出一条血路。
三、战略调色板是战略的哲学而非具体方法论 《战略的本质》一书不排斥旧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将不同类型的战略学说融合到同一体系中。因此,本书提出的工具——战略调色板应该说是“战略的战略”,而对具体战略如何规划和实施并没有给出具体建议。该书的中文名不太贴切,真正体现该书精髓的是英文名——Your Strategy Needs A Strategy(直译为“你的战略需要战略”)。BCG试图创造一种建立在诸多战略理论之上的理论,背后依据的还是多如牛毛的已有理论。
上帝之眼:“三度空间”
新时代下的商业运行逻辑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需要迫切提升自身对新时代竞争的分析和驾驭能力以及对可预测性、可塑性的掌控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新的战略理论并在新的理论框架指导下洞察竞争的本质。
2017年的《超越战略》通过空间构建(先建立起全景的知识结构与格局视野)、机遇洞察(从大空间格局下发现潜在机遇)、企业设计(定位企业的独特价值来源以及企业间的博弈定位)、路径选择(规划选择可行的转换路径)、执行匹配(识别执行过程中的显性和隐性的障碍并找到解决办法)、时间驾驭(将空间的结构性优势与时间的趋势性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六个步骤,建构了新的时空观之下的系统框架。
《超越战略》围绕“三度空间”展开,也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从全新的角度看价值创造 当今组织发生的两个显著的变化对战略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组织从封闭到开放,二是组织从个体到生态系统,这两个变化共同的特征是开放。过去战略的思路相对封闭,导致企业在关注战略时,常常把焦点放在竞争而忽略了合作。《超越战略》之所以命名为“超越战略”,是因为本书三位作者看到了企业竞争(或者说价值创造,本质一样)实际存在三个维度:战略空间(这是通常视角)、商业模式空间以及共生体空间,并认为三个空间都可以创造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