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见证人性管理
2014年,胡赛雄离开华为,那一年他47岁,之所以不是45岁(华为内部有45岁可以申请退休的政策),是因为不想让领导觉得自己“44岁就开始谋划这事”。在华为的17年,他从一般奋斗者到“大奋”(业绩好、使命感强),股权一天天增加,生活一点点减少,人事的起起落落,有些亲身经历,有些亲眼见证。
在他看来,“怕失去”三个字,说透了华为价值分配和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华为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职位越高,心里越不踏实。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烧不死的鸟才有机会变成凤凰”。
以下是胡赛雄的口述。
萝卜快了不洗泥
1998年,我30岁,因为对国企的按部就班、论资排辈感到疲倦,辞去了上一份工作。去华为广州公司报到第一天,就听说海南那边缺人,需要我去顶两个月,第二天就出发,这还不算最让人意外的,更加没想到的是,短短两个月后,我升职了,当上了产品经理,工作地点变成了广西。6个月后,又调回广州,做了华南片区的产品经理,分管五个省的业务。
后来才知道,在华为,这不算稀奇,萝卜快了不洗泥,入职一年就当上总监的故事时常发生。和国企相比,这里特别适合年轻人,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你从什么地方来,上一家单位收入多少,只要有能力,二话不说,该高薪就高薪。
在国企,我一个月工资几百块钱,入职华为,我的起薪就是数千元,还有700元房补、1000元伙补、15%安全退休金,加起来对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激励。不仅如此,加薪也很频繁,有时一个季度加一次,有时一个月加一次,反正有钱就给你加一点,2001年初,我记得我的工资就已经涨到了14500多元,而当时的深圳房价一平米不过五六千块钱。
我在大学的专业是核物理,物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布朗运动,指的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跟我们在华为的状态很像。这里没有所谓的职业发展通道,也不怎么看专业,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于是你能看到学医的管薪酬,博士做招聘。
我1998年刚进公司的时候,华为员工的平均年龄是28岁,等到2014年退休的时候,平均年龄27岁,反而降低了一岁。
为什么华为的员工可以45岁退休,很多企业员工到了40岁才刚刚能用?我觉得,是因为华为很长时间都保留了创业型公司的特点,业务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岗位机会,不得不用年轻人,给年轻人创造了机会,上去了发现不行就赶紧循环淘汰。因此那些经过大浪淘沙,还能立稳脚跟的,没有一个不是身经百战的。
……
(本篇全文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20年8月号。订购热线:021 — 60622166,网上订购点击此处)
